金属加工液自身配方的局限性,操作人员的规范、工件的数量、润滑油品质量等会影响工作过程从而导致使用时出现各种问题,如油品“烧手”的顽疾。
金属加工油在使用过程中,一般出现“烧手”问题的原因是(过敏体质除外):
1.在加工油的配方体系中大量的使用氯化石蜡;
2.基础油采用酸洗油;
3.出于粘度调整的目的,在基础油中大量的混兑白矿油、黄矿油等低粘度的非标油;
如果是后两者的话,问题的解决对策相对简单,只要更换相应基础油即可。
在调和加工油时,除采用硫化添加剂,普遍还会用到氯化石蜡(特殊行业标准及要求除外,如国际无卤Halogen Free、SGS),优点是:硫、氯复配可以有效提高油品的PB值、PD值;缺点是:当氯化石蜡极压性呈现的同时,其腐蚀性也开始出现,生锈、“烧手”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。
调油工程师原来的做法是直接添加防锈剂,或采用酸碱中和的原理添加高碱值磺酸盐等,然后再进行50℃或150℃的钢片腐蚀的测试,如果钢片不生锈或变色,则认为其钢腐合格,但实际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,“烧手”现象依然存在;有的油品供应商干脆直接给建议终端用户的员工使用小苏打(碳酸氢钠)、凡士林等涂抹药品,以治疗员工的伤口;其实当“烧手”出现后,这些做法略显欠妥。
另外,建议在加工生产过程中,操作员工应该佩戴“液体化学手套”(即 硅油,可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层,避免加工油直接接触皮肤),既不影响生产,也不会造成安全事故隐患,还可以有效保护皮肤健康。
关于油品造成的环境污染,只要按照有关法律、相关标准的规定,避免违禁化学品的使用,就可以有效解决问题。